新闻
国际
聚焦
资讯
法治
自然
文明
科学
历史
校园
国学
教育
金融
环境
医疗
卫生
食品
生态
安全
旅游
书画
楹联
艺术
诗歌
综艺
非遗
明星
收藏
人物
社区
访谈
房产
华夏文化艺术网 门户 新闻 艺术 查看内容

博士画家”除了成为热门话题 对艺术还有啥好?

2017-7-18 12:18| 发布者: 华夏文化| 查看: 1178| 评论: 0 |来自: 美术报 

简介1:近年来在美术界,随着以博士名义举办画展和各类活动的逐渐增多,“博士画家”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艺术群体。在常人眼中,博士画家出身名门,其画作也必定不同反响,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这些年社会上对绘画博士有一定 ...


     近年来在美术界,随着以博士名义举办画展和各类活动的逐渐增多,“博士画家”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艺术群体。在常人眼中,博士画家出身名门,其画作也必定不同反响,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这些年社会上对绘画博士有一定的争议,比如说,有人会认为,一些画家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创作上反而退步了。的确,有些画家成为博士之后在艺术创作中变得“举笔艰难”,是现实存在的。当然,也要避免以偏概全地看问题,博士中画得好的大有人在,每位画家选择不同,情况各异,画得好坏与“博士”头衔其实也无必然关系,但本期讨论的是,艺术类博士的艺术创作与理论水平是否一致?画家是否需要读博?读博对画家的艺术创作是否有实质性的影响?我们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学者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点,以期使我们对这一话题有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林印吉 作品 油画
林印吉 作品 油画

                         “博士画家”现象刍议
                            文/杜少虎(西安)

“博士画家”是近年来国内画坛十分耀眼的学术“头衔”,也是当下颇有争议的文化现象。这些由学术机构授予和确立的合法身份挑战了现有的文化秩序,它借助于传统与创新的法理占据了文化场域中的重要位置。而在现实生活中,“博士”头衔不仅是进入大学教书的最低“门槛”,亦是许多人寻求仕途晋身的“敲门砖”,更是艺术市场中的“宠幸儿”。尽管画家圈内钦羡者众多,诋毁者有之,然而这种身份却依然散发着熠熠光辉。大家知道,博士身份的获得是艰苦而且漫长的,在近乎苛刻的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的博士并非等闲之辈,他们依靠丰厚的艺术学养和专业技术水准,代表了一个社会中新的文化阶层——那些正在寻求艺术变革的新生文化力量。

倘若在10年前,美术学的博士在国内可谓凤毛麟角,较为罕见,而且基本上都是“美术史学博士”,能否执笔作画似乎并不重要。而10年后的今天,不仅“美术史学博士”数量剧增,而且“美术实践博士”亦层出不穷,并渐呈“星火燎原”之势。从人类学的视角观察,这个群体在形态、功能和行为上的影响,更容易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在我看来,“博士画家”不仅是一种文化身份,更是学术水准的标尺。

在常人眼中,博士画家出身名门,其画作必定不同凡响,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许多博士,虽受业于师者,不过干禄之文,只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此种情况最应引起警惕的,是“得鱼而忘筌”。许多实践类博士为得到博士学位而苦读数年,期间无形中荒芜了创作。致使许多画家成了博士之后反而“眼高手低”、“举笔艰难”。这种现象,往往令许多博士画家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当然,也有许多天分很高的“博士画家”,他们深知读书的滋味,自然会一心一意潜入书中,并且绝不会过分苛求,作茧自缚,而是将读书心得很好地应用于绘画实践,把中国绘画中所强调的“士气”融入到笔墨线条之中。他们非常清楚,博士画家若想名副其实,必须“登庙堂,览山川,结交海内名流,然后气局见解,自然阔大;良友琢磨,自然精进。”否则,学术视野过于狭窄,如何能配得上“博士画家”的雅号?

当前,博士画家群体中仍然存在着绘画水准良莠不齐的现象,客观地讲,其中虽不乏青年才俊,但也仍有少数滥竽充数之辈。而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博士教育的培养机制问题,以及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之间的相互冲突与矛盾。毋庸讳言,目前的中国式“美术实践博士”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培养方案中的“创作、研究并重”其实是相互冲突的悖论,创作诉诸于视觉和感官;研究依赖于理性和逻辑判断;而最终拿到博士学位则主要依靠学术论文。试问,有谁听说某人是因为画得好而拿到博士学位的?况且绘画本身就没有统一而固定的判断标准。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博士画家因现实需要而纷纷专注于写作,顾此而失彼。这或许是“美术实践博士”在艺术水准上出现两级分化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美术实践博士”与“美术史学博士”在绘画水平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尽管两者都可笼统称为“博士画家”,但大家知道,有许多出身于历史、中文、外语等人文学科甚至是理工科的“美术史学博士”,这些博士的文字能力和学术水准无可厚非,但在绘画方面缺乏严格的造型艺术训练,他们仅凭个人爱好和超人的鉴赏力就直接涉足绘画创作,显然十分唐突。而其中最大的危害是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从今天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格局来看,“创作实践博士”培养的方向是画家;“美术史学博士”培养的方向是理论家和批评家,因此即便是偶尔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必须明告世人自己的真实身份,就像高居翰先生把元代的士夫画称为“业余文人画”一样,他有着自己坚定的专业立场。

长期以来,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的矛盾冲突在绘画界较为突出。大多画家根本不情愿在学术研究上浪费精力。对于那些在形色明暗中游刃有余的画家而言,枯燥的文字并未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导致许多优秀的青年画家与“博士学位”失之交臂。在这其中,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研究学术的意义以及理论研究对绘画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20世纪末期以来,艺术图像和视觉文化的研究正在全球范围内从理论的边缘性转移到学术中心的位置,实践性科学研究与交叉学科的新方法正在逐渐酝酿形成,人们似乎已经发现,理论是行为的基准,艺术的理论可以帮助画家产生正确而富有洞察力的提问方式,可以帮助画家开拓视野,甚至把理论方法应用于视觉艺术实践与文化语境的分析研究之中。可以肯定,博士阶段艰苦的学术训练可能会给一些画家带来意外的收获和更深层次的启示。

“博士画家”属于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本,肩负着文化创造者的使命。因此,他们不应该是始终被囿于狭小专业圈子的手工艺人,而是有着独立人格、公共良知和社会担当的精英艺术家。在他们身上,既保存有“家国天下”的传统士人心态,又有着对西方文化比较完整、直接的认知,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十分令人欣慰,目前有大多数的“博士画家”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引领潮流的艺术家,他们期望通过对文化生产场域的积极参与而确立自身的学术权力与知识名望,他们渴望有足够的艺术修养,去重新找到创造之源。我想,这或许是他们不遗余力地从事博士研究工作的最初动力。

画得好坏不能怪“博士”头衔
文/束新水(南京)

百度定义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

博士是西方教育模式下的学习程度的定位,尤其针对于专门的技术学习,也是西方科技、文化的发展使得学科有越分越细的趋势下的必然,这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正好相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的终极是趋于综合,而不是趋于局部。

中国美术教育有博士学位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先是有美术理论博士,近几年又有了美术实践博士。至于美术类的博士绘画水平如何就不是简而言之的事了。

流行的说法是画画的考上博士画画就会退步,抑或是说博士画家画得都不咋的,我想不能以偏概全,博士中画得好的大有人在,当然,画得不好的更多,其中原因很多,比如有人考上博士后迷上理论不爱画画了;比如有人从前是搞理论的考上博士后突然爱好起画画来,比如有人就没画画的天赋,但考上博士却没问题等等。当然,原因远不止以上三种,总之,讨论博士画得好坏的原因本身就没有太多意义。

我个人体会是:作为画家不一定要读博士,但是作为一个画家兼教育工作者,读一个博士就有相当的必要,画家只要能画好画就很好了,如齐白石等画家恐怕初中学历都没有的,照样名垂画史。而一个画家兼教育工作者只是画好画还不够,还必须弄明白画背后的一些道理,并告诉学生明白这些道理,才不至于变成作坊里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所以很多画得不错但理论水平不好的画家很少能培养出好的学生。这并不是说读了博士理论水平就高了,我看也不见得,但画家读个博士至少要多读几本书,还是有益的,至于博士画得好坏全然不能怪“博士”这个头衔了。

实践类博士的理想状态
文/李戈晔(上海)

这几年读博蔚然成风,博士大军浩浩荡荡冲进艺术领域,艺术类博士的艺术创作与理论水平是否一致?画家是否需要读博?读博对艺术创作是否有用?读了博士对绘画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这些问题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作为艺术实践类的博士最理想状态应既是艺术家又是学者,要做到这两方面兼备需要坚实的学养和学识作为依托。艺术实践类的博士在艺术创作上要有自己的风格追求与建树,这本身就需要不断地提高审美水平和创作理念,因为艺术创作的个人风格不仅仅是建立在技术上的,更是建立在综合性的学术品格和审美能力上。博士阶段的学习是在专业创作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美学理论,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学识、心性等全方位的能力。对于实践类博士来说,注重传统绘画的理论研究和对当代艺术观念的研究,对于创作实践是必要的,研究艺术的历史对于艺术的发展趋势会有更好的判断和认识,对于推动个人艺术的发展有指导意义。读博士的目标并不只是拿到学位,更重要的是在博士期间,在学术上和创作上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加强和提升学术与创作水平,在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梳理。艺术实践类博士是以书画的创作实践为基础,书画理论研究为目标,努力实现实践与理论两高。

理论研究对于艺术创作的提升有实际的意义和影响,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从美学上对绘画有深入的理解。艺术实践类博士在艺术理论知识架构上普遍存在不够全面的弱点,需要对文献进行梳理,阅读经典典籍,补充认识论上的不足。通过对理论体系的深入探索,锻炼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有助于绘画创作水平的提升。历史上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兼具理性与感性的思维能力,才能将艺术创作不断向前推进。宋徽宗要求画院画家在绘画之外研读经书,提高学养,以诗入画,强调画外之意境,成就了诸多大家,出现了许多的旷世名作,使得宋代艺术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艺术创作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总结和观念的更新,对于个人来说更是如此。博士应该是专业领域的精英,博士阶段的研究领域应是更专业化、更区域化的。艺术类博士的设置本就是以学术为目标,深入地进行艺术专业领域的研究。作为有着博士学历的画家来说,具有丰富的专业学识是必要的素质,理论知识结构和创作能力都很重要,想要两者兼具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与辛苦。理论对实践的推动作用的效果有时候并不是显性的,也不是整体统一性的,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做艺术与做学问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领悟。

                                                                                                                                                        编辑:江兵


更多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月度热门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