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于教育世家的王志泽一直对教育有着深厚的情结,面对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他深深感觉到教育必须跟上的重要性。1993年,国家颁布政策允许私人办学,在这场春风的滋养下,中国的民办教育开始了蓬勃发展的新纪元,这一年,从中关村出走的王志泽马上汇集自己所有资源建立了北京第一所私立学校——北京汇佳私立学校。北京是基础教育发达的地方,名校林立,这样的环境对于市场化的民办学校来说是逆境同时也是最好的挑战。这二十年多年来,汇佳教育国际化已从起步到形成较为完整的国际教育体系。 教育世家结出浓厚教育情节 中关村走出民办校长 1993年,中国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的关注点围着着物质需求,人才的价值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教育的开放只是在摸索阶段,而且人们对于中国的基础教育普遍自我感觉良好,一致认为体制已经很完善,一代一代的学生毕业,也培养出很多人才。但是出身教育世家、对中国基础教育有很深了解的王志泽在出国跑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学校之后,发现“人家小孩子是那种教育,和我们截然不一样。20年前不一样,20年后今天差距更大,截然不同。” 20年前的王志泽,作为一个工程师、一个父亲、一个对中国教育理想化的人,开始用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反思中国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基础教育应该是教育孩子从小碰到事就愿意以批判性的角度去思考,可是我们的教育呢,你是不能挑战老师的,老师说这么着,你就得这么着,否则得不到高分了,你被淘汰了。训练方法都违背了培养这种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条件。这几个道理,当你认清楚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教育错了,你这样的方式是培养不出人才的。” 民办教育不是政府的公共财政花的钱,那笔钱必须追求的目标是公平,是所有的国民都可以享受到的。而民办教育是自己拿钱。多一点,少一点,民办学校就可以追求特别需要了。所以民办教育本身就有这种社会职责,就是这种社会定位,就应该干这个事。 政府学校就应该最大限度地把每一分钱都用于公平上,用于所有国民能够享受的基本服务和基本教育上,这样就和谐了。民办教育就要按自己的这种社会使命去做,而且有很多可以去研究的教育内在的东西。 王志泽很少笑,他忧虑于整个教育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错误理念。很多人都在摸索,在阵痛中寻找中国教育的解药。中国家长甚至开始追本溯源,将老祖宗的私塾当成基础教育的救命稻草,把孩子的教育从学校拉回到了自我认知的哲学层面。 王志泽说,基础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养成小孩子的若干种习惯。他觉得首先核心的一条就是得尊重,回到本真层面上,尊重人,尊重人存在的实际的这种差异,实际上这是教育核心。王志泽认为创新不是意识,而是一种习惯。 民办教育应该最大限度地去遵循教育规律,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创新教育。公立教育也应该最大限度地去满足所有国民的基本教育需求,王志泽觉得是这样一种教育格局才使教育能够完备,才能够符合规律。公立学校不能去追求这个差异化,它不是追求差异化的,那是给国民提供基本教育服务的场所。 王志泽在“2013亚欧学校道德教育论坛”上发言 致力于融入国际教育体系 力求比肩伊顿 从开始创办汇佳教育机构之初,王志泽就将汇佳定位于融入国际教育体系,从北京起步到新加坡办学再到美国交流,汇佳输出了一批批怀着爱心去传播中国文化的学子,在他眼里这些年轻的学子仅仅是汇佳崭露头角的小荷,与他心目中“比肩伊顿”还有着遥远的距离。 他觉得现在的人们对国际教育这个事也有很大的误区,汇佳现在强调的是双语双文化,双语里面的第一语言,双文化里面的第一文化一定是你的母语母文化。 王志泽坦言他的汇佳学校一直在基于一种国际标准的双语双文化的课程体系的研究和研究,做了十几年。王志泽认为人不能老说我们自己是办的国际学校,是国际水准的学校,我们只能把我们学校拿到国外去办学,办一个中国国际学校。 “就跟咱们在北京似的,有美国国际学校,加拿大国际学校,英国国际学校”,王志泽说道,“我们在新加坡办了第一所中国国际学校,新加坡政府要求我们过去的,同样拿着我们的国际标准,就是IB的这套标准,强调的双语双文化。” 汇佳学校里中国学生的比例一直在正增长,比例越来越大,现在都快接近50%了,有的年级已经接近50%了。这个是人数上的一个变化,但是说明现在全世界对于中文和中国文化外国人都在关注,但是王志泽认为,你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小孩子这种训练你从小不强化他对于母语和母体文化的训练,问题很大。 王志泽认为现在人们对国际教育的理解存在很多偏差,大家往往认为用英文教学就叫国际教育了,或者简单地把国外的某种课程拿进来就叫国际教育了。实际上并不是。可是很多事需要人来做,王志泽觉得中国的民办教育应该承担起这个。 在标准体系中寻求机会 教育需要差异性 在王志泽看来,民办教育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去追求差异化,追求人家对教育消费的这种选择,因为人是有差异的,既然有差异,我们就得满足差异。私立学校就应该去满足差异,所以才有男校,有女校,有法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法语学校,,有以西班牙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校,有以科技作为特长的学校,有以体育作为特长的学校,这就是对差异性的满足。 中国的民办学校如果最大限度地打出差异化,尊重人的实际规律,王志泽认为这时的民办教育就有生存空间了。中国的公立学校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的基本教育需要,强大的社会矛盾也就没有了。王志泽表示要先形成这个教育格局,然后家长才能更多地了解教育,才能不会天天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各种悲剧。 回到汇佳这个层面,王志泽表示实际上汇佳已经做了21年了,21年中汇佳之所以在北京这个地方还能存活了,王志泽觉得首先是他们自己把自己的定位定对了。就是我们是民办学校,必须要尊重教育的差异性,给受教育者,就是教育的消费者有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因为毕竟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对这种教育原理,对这种差异越来越了解。家长知道我孩子就应该这样,我不能拿孩子去冒险,因为任何一个孩子送到一个学校里面至少有50%的风险可能被淘汰。 就是从最浅显的道理来说,家长不应该让孩子在这么小的时候就被淘汰了。冒着50%的淘汰风险,这是不应该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懂得教育应该尊重差异性,幼儿园、小学怎么能看出,不好判断,家长就应该让他在每个他自己的轨迹上能够去进步。 教育人是主体 中国教育需要打破传统观念束缚 王志泽总是在描述什么是一个好学校。好学校是一个舞台,好学校根本就不应该是棋盘,我们现在定了很多棋盘,都给你设计好了,你必须这么走,你走过了就算上去了,走不过你淘汰掉,层层筛,层层卡,层岑设卡。那孩子们也太可怜了吧。 因为家长就是这种思维的定式,就是这么过来的。因为现在老师就是这种思维定式,是这么过来的。因为像汇佳这样的民办教育太少太少了,现在唯一能看到的就是天天网上的,美国人怎么怎么样,欧洲人怎么怎么样,人家大范围就是这样。 中国整个经济要发展,就根本不能有滞后的,结构性的错误。中国老百姓认为上职高的人和上职业教育的人都属于底层职业。而外国所所有的职业都受到人尊重。 王志泽表示这是因为人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头脑聪明,他的整个发育使他能够成为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那是天生的,不是后来教育出来的。他就是科学家那个头脑,他的大脑跟别人都不一样,你说你能教育出科学家来吗?不能。 所以教育在王志泽看来。又回到一定要遵循人的真实存在的规律上。如果学校都做成这样,那王志泽觉得可能成才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包括现在没有上大学的人。所以王志泽说中国的民办教育,本身定位就是一种选择性差异,能够最大限度地去遵照规律,办出有特色的,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校。公办教育是满足基本教学的,就别再去淘汰,再去筛了,有多少人会因为筛下来可能永远心里都有一个阴影。 变革需要过程 成效考验学校 王志泽认为基础教育训练人的目的是习惯养成。中国的教学大纲跟美国的教学大纲在知识点上没什么太大的差异,上面规定的孩子应该在什么年龄学几位数,学加减法,学因式分解,都差不多。 中美教育的差异就在于训练方法不一样。中国教育是训练怎么考试,成为考试的熟练者。而国际教育是知识讲给你以后看你对知识的应用,就是所谓的探究性学习。这种形式强化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无论是跨学科还是超学科,都是知识的关联。 在采访中王志泽说:“你们有机会在做做你们当年的高考(微博)题,你看还会做吗?肯定是不会了,所以题目做对或是做不对根本就不应该是基础教育要追求的目标,可是我们这十几年的时间追求目标放在那了,错了。该给孩子的没给,根本没用的东西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孩子,什么原理,就是这个原理,这个原理不难理解。” 王志泽说错了,然而错在哪了呢?有人问王志泽,你说错了,现在我们这么多名校出了那么多优秀的学生,他们都进北大清华,能进世界名校,这又如何解释?王志泽说,这些学校出来的人他要不进北大清华,不进世界名校那才怪了,因为这些人是你筛出来的,筛出来的一定是聪明人,记忆人好的人,理解力强的人,聪明的人筛出来还能上不了名校吗?这并不是教育的结果,是筛的结果。 永不满足 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将来课上的形式可能都会有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变化。学校的形态也可能会随着这种IT技术的革命变成一种新的可能。 美国有一个汉语学院发展非常之迅速,还没半年的时间,在册学生达到1000万人。这种规模,物理性校园是达不到的。所以人们获取知识不一定都通过学校这种方式获取知识,过去老师也不叫老师,叫先生。什么叫先生?就是先生几年,头脑中比学生的信息量大,可以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一个是跟先生获取知识,一个是从书本获取知识,过去只有这两条渠道。 而在今天,孩子获取的信息量可能比老师的信息量还大。所以在王志泽看来,新技术的条件让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老师已经不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了,可能就是一个组织者。所以如何遵循这种规律,在现有的这种环境下做一种创新和变革,这可能就是未来的教育。现在地球上没有死角了,特时髦的词叫地球村,都在一个村里,早上发生点什么事,可能全球都知道。 所以王志泽觉得这种教育的变革可能以后也会非常非常巨大。 王志泽的教育梦:给孩子一个完全的环境和空间 不断学习 在国际教育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有的人说未来学校可能会消亡,但王志泽坚信学校不会消亡。他认为学校在社会里面是一种真空环境,在这里面应该受到保护,在这里面没有什么政见的分歧,没有什么对科学有不同的观点,这就是一个可以争论的地方,可以自由发表见解的地方,人在这里面可以没有任何约束的地方,就是这种小空间就叫学校。 所以说这种形态的学校不会被未来的网络东西去取代,因为网络是一个社会,社会就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小局部环境里也有不受约束的空间,这种空间就是学校。所以王志泽说,一所真正的学校是不会被这种东西所取代的,网络的东西只是一种网络思维,一个网络空间,一个网络社会,它是一种新的载体而已,但是它也是一个社会,一个现实社会,现实空间。 对王志泽来说,民办教育这20年,是大浪淘沙的20年。二十年前,和汇佳一起崛起的民办学校,有几十所,坚持到现在的已寥寥无几。王志泽则是北京民办教育20年发展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书写着中国民办教育国际化的新篇章,生动而丰富地诠释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内涵。发展民办学校满足差异,公办学校满足基本公平。遵循教育规律,同时遵循市场规律才能让民办教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愿在不久的未来,王志泽能实现他的“中国伊顿”梦。 |